广告位招商 QQ 7384656
姓氏起源

请文明阅读历史资料 错误指正QQ:7384656

兀姓历史来源

兀姓起源

在距三门峡市区西15公里的金水河畔,有两个相距不远的村子———陕县原店镇原店村和大营镇兀家洼村,两村的大部分村民有一个共同的姓氏———“兀”。据传兀姓属陕县独有,在我国其他地区鲜有发现《百家姓》中没有兀姓,20世纪80年代汇载了全国5600多个姓氏的《贵姓何来》一书也没有兀姓,《辞海》、《辞源》、《新华字典》中,也没有“兀”作为姓氏的词条。那么“兀”姓究竟来源何处?1936年版《陕州志》卷五《族姓》里有这样的记载:“原店村兀氏为北魏安乐王元鉴之后。”元鉴何许人也?他与陕县之“兀”姓到底有没有关系?其后人为何会姓“兀”呢?要揭开这一谜底,还得从北魏说起。北魏又称拓跋魏、元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统治的中央王朝,其创立者是鲜卑拓跋部的拓跋。鲜卑族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拓跋鲜卑最初生活在蒙古草原东北部大兴安岭北段的嘎仙洞一带,后渐南迁至蒙古草原,以“射猎为业”,靠游牧为生。公元4世纪初,拓跋的先人在今山西北部、内蒙古等地建立代国,后为前秦苻坚所灭。淝水之战后,拓跋于公元386年重建代国称王,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拓跋即道武帝。公元398年,拓跋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经过拓跋的“艰苦创业、进兵中原”,明元帝拓跋嗣的“隆基固本、内和外辑”和太武帝拓跋焘的“雄才大略、连年征战”,北魏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最终统一了黄河流域。公元471年,北魏献文帝长子拓跋宏即位,是为孝文帝。孝文帝是北魏历史上最有作为的一位皇帝,被史学家称为“中国历史上向着进步的勇敢的民族改革家”。孝文帝在位29年,他建设平城,倡明礼乐,督课农桑,修治大道,整治政风,广开言路。公元493年,为巩固对中原的统治,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6年,孝文帝提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遂下诏北魏皇族改姓元氏,其余所有鲜卑人也都改了姓氏。“迁都”、“改姓”两项重要改革措施不仅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也加快了北魏经济社会的发展。元鉴,字长文。其祖父拓跋长乐为文成帝次子,孝文帝时被封为安乐王,孝明帝时元鉴袭安乐王爵位,初为秘书监(掌图书经籍,从二品)。元鉴文韬武略,骁勇善战,曾为北魏王朝立下汗马功劳,但由于其对当政者心存不满,最终成为朝廷的叛臣。《资治通鉴》第一百五十一卷记载,公元526年9月,北魏宗室广阴王元深、章武王元融被河北起义军葛荣俘斩。公元527年7月,孝明帝元诩诏令元鉴任相州(治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西南邺镇)刺史、北讨大都督,兼尚书左仆射和北道行台尚书令,与北道都督裴衍共赴信都(今河北冀州市)讨葛荣。元鉴“幸魏多故,阴有异志”,“潜图叛逆”,裴衍“觉其有异”,遂密表上奏朝廷。8月,元鉴部下别将嵇宗“驰驿告变”,元鉴“据邺反”。孝明帝即诏令裴衍与都督源子邕、李神轨等合围邺城。8月17日邺城破,元鉴被斩,首级被传送至洛阳。元鉴死后7年,公元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代替。统治中国北方达一个半世纪的北魏王朝彻底走出了历史舞台。二唐《元和姓纂》载:“兀,后魏改安乐王为兀氏。”宋郑樵《通志》卷二十五《氏族略》载:“十三曰以凶德为氏,十四曰以吉德为氏。此不论官爵,唯以善恶显著者为之。后魏安乐王元鉴为同姓,故改元为兀。”这是史籍中有关改元姓为兀姓的确切记载。可见兀姓确实由元而来,而且是因为安乐王元鉴之故而改的。北魏立国以来,刑法严峻,被处以死刑者极多,特别是对于谋反者要实行族诛,甚至其子孙虽养于外族人家中,也要“追还就戳”。公元452年(北魏兴安元年),文成帝准大臣源贺上奏,“宽宥死囚”,改死刑为戍边,并不再诛杀族人。因此,元鉴被斩首,而其族人未被诛杀。但孝明帝元诩以为元为国姓,元鉴以谋反绝其藉,不得姓元,乃“诏改其元氏”。于是,元鉴的家人只有从京城洛阳迁往附近州县避难,并改了元姓。据传元鉴被杀前嘱其长子元览:“吾死后汝即改姓兀氏,永不得复姓。”窃以为,元鉴之所以让其后人改元为兀,一方面是暗示元去头为兀,让后代铭记祖先杀头之恨;另一方面也在激励后人卧薪尝胆,发愤图强,以求东山再起。《辞海》中“兀”字有“兀鲁思”的词条,是蒙古语“领地”、“国家”的意思。作为北魏王朝掌管图书经籍的秘书监,元鉴选择“兀”字作为其后人的姓氏可谓煞费苦心。元览最终改名兀览,在金水河畔安家置业,几代人后遂为村落。因兀览后人在村中经商开店,同时也是为了纪念元氏祖宗,村名就取元之谐音“袁”,称为袁店村。宋代石佛龛“大宋国陕州陕县曲泉乡大成保袁店村”石刻,较为完好地保存在陕县文化馆内,证明原店村原来名为袁店村。

兀姓分布

河南三门峡市陕县原店6000多人,兀家洼几百口人,陕西蓝田县兀家岩1000多人,山西太原小店区小店西桥村1000多人。

上海也有此姓。

兀家先祖

元鉴,字长文,元诠子,袭。后除相州刺史、北讨大都督,讨葛荣。仍兼尚书右仆射、北道行台尚书令,与都督裴衍共救信都。鉴既庸才,诸弟粗暴,见天下多事,遂谋反,降附葛荣。都督源子邕与裴衍合围鉴,斩首传洛,诏改其元氏。庄帝初,许复本族,又特复鉴王爵,赠司空。

兀家大院

“兀家大院”,位于陕县原店镇原店村南。当地文化部门称之为“百鸟朝凤四合院”,这一名称缘于院内影壁墙上一幅极为考究的“百鸟朝凤”砖雕图案。多年来,当地的老百姓一直习惯地称其为“兀家大院”。在几棵枝繁叶茂的大树掩映下,一眼望去,久历沧桑的大院并不醒目。走进古宅,细细品味,会发现它像一座古民宅建筑艺术殿堂:残存的一砖一瓦一木都会使人感受到它当年的庄严和神秘。

(一)

古宅坐南向北,占地约1000余平方米,南北长40.14米,东西宽16.1米,分为东、西两院,以西院为主。据介绍,如果俯视古宅,其整体格局呈一繁体“喜”字。尽管院门前象征着威严的九级石阶已被“涨起来”的土层埋没,但站在院门口,望着仍超出地表七八米的大门楼,足以让人产生一种莫名的敬畏感。门外两侧的墙壁上,几乎每块砖上都刻有精美的几何图案,就连门楣上也均匀分布着花卉的雕刻。这些凹凸不平的图案错落有致,中间还点缀着凸起的仿木砖檐。两扇厚重的木质大门,不知被开启过多少次,却仍无丝毫变形。

进入院内,迎面是一堵四五米高的长方形影壁墙。影壁墙上的砖雕是这座古宅的艺术精髓,外围被20多个大小不等的方格包围,每个方格中分布有不同的砖雕图案。上下两组图案对称,拼成了一幅“百鸟图”。这些“花丛”中的“鸟儿”形态各异,或飞或栖或鸣,无不栩栩如生。两边则是各式砖雕盆景。影壁墙的中间是一个比较大的方格,雕刻着缠枝花蕾。大方格的中央是一个圆环,圆环中一只无头“凤凰”立于枝头展翅欲飞。据当地村民讲,由于砖雕图案上的花鸟形象太逼真,在影壁墙建好的当晚,便引来了无数不知名的鸟儿。它们在院内夜夜不停地鸣叫,使主人和邻居无法入眠。后来有人一气之下就把正中央那只“凤凰”的头打掉,大院里才恢复了宁静。

过影壁墙向右拐进入门厅。门厅建筑极为考究,门厅的高度、宽度、建筑材料以及局部的装饰的考究都远远超过正房。相通的5间门厅约有150平方米,厅深约8米,宽约20米,门厅的南面与大院相连,显得非常开阔。门厅采用框架式结构,即先立木质框架,后进行墙体修建,框架与墙体相互独立,也即所谓的“墙倒屋不塌”的建筑风格。站在门厅抬头上望,屋顶选用的椽、檩、梁等木料,粗细匀直。经过清漆处理过的椽木,虽经过数百年风雨洗礼,仍熠熠发亮,完好如初。每个横梁下都嵌有彩画木雕,柱子与横梁交叉的伸出部分有龙头形木雕;柱基采用兽形雕刻的石墩。正中间脊檩上一长方体木板上的字迹“(‘山’下‘一’‘日’)大清道光拾贰年岁次壬辰柒月戊申贰拾捌日壬申甲辰时竖柱上梁,宅主布政司经历兀礼夫率男××同创建”清晰可辨。关于门厅的功用说法不一,有说门厅为主人的会客场所,另说为供奉先祖牌位所用。

门厅与正房南北相对,正房原为5间,现存3间。正房前面是东西对称的厢房各4间,这就是西院的内院,外院与内院由一造型别致的小门楼隔开。木质的小门楼经多年风化,现已有些摇摇欲坠。清代咸丰九年悬挂于小门楼的一木质牌匾“文曲高耸”也被弃之一隅。小门楼外侧是两座对称耳房,属院中最低档房屋,据说是“下人”所居住。西院的正房、厢房、耳房全部是两层阁楼式房屋,房内铺设的楼板至今仍能承载重物,屋前都有廊檐,屋的高度依次降低,房屋顶及过廊的拐角处几乎都镶嵌有不同的木质彩色图案纹饰。

(二)

据说,“兀家大院”是明代当地一位兀姓人在皇室供职时所建,但具体年代及原宅主身份已无资料可考。据说,原宅主曾官至翰林(唐代以后皇帝的文学侍从官,明清两代从进士中选拔)。清道光十二年,原宅主的后代兀礼夫任清朝布政司一职(相当于现代的省部级官员)。他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对原宅进行了扩建和修缮,初步形成了“兀家大院”的雏形——“兀家寨”。后来兀家家道中落,“兀家寨”被其子孙变卖。“兀家寨”的正殿一直保存至上世纪60年代,在修建陇海铁路时被拆除。村里上了年纪的人都曾目睹过“兀家寨”的风采,据称,其规模和豪华程度远远超过现存的“兀家大院”,“兀家大院”充其量只是“兀家寨”的一个“家眷院”。

近几年,河南省文物局的专家们先后多次前来考察,都对“兀家大院”的文物价值给予了充分肯定。但由于其现存规模有限,一直未能将其列入“省级保护文物单位”。尽管如此,“兀家大院”——这座豫西古宅的声名却日渐响亮,也吸引来了众多的文物和旅游爱好者。同时,河南省有关部门的关注和纷至沓来的游人给当地文物、旅游部门提了醒。据了解,陕县县政府已经把“兀家大院”拟定为陕县旅游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景点,让这一浓缩型的古宅折射出明清时期豫西地区贵族庭院的建筑风貌。

洗去了数百年的奢华,淹没了往日豪宅曾有的气派,如今的“兀家大院”已尽显迟暮之态,残破之相俯拾皆是,已经走过了上百年历程的“兀家大院”还能“挺”多久呢?

历史网(www.16261.net)

请文明阅读历史资料 错误指正QQ:7384656

袁游全集 民族简史 历史地图 二十四史
征集历史资料 有奖励哦 QQ 7384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