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历史简介

俄罗斯历史,外文名叫做The History Of Russia,开始于东斯拉夫人,开始时间是在988年,基辅罗斯是东斯拉夫人建立的第一个国家,最终东正教传入由此拉开了拜占庭和斯拉夫文化的融合。

image.png

  简介

  俄罗斯历史始于东斯拉夫人,即后来的俄罗斯人、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基辅罗斯是东斯拉夫人建立的第一个国家。988年开始,东正教从拜占庭帝国传入基辅罗斯,由此拉开了拜占庭和斯拉夫文化的融合,并最终形成了占据未来700年时间的俄罗斯文化。13世纪初,基辅罗斯被蒙古人占领后,最终分裂成多个国家,这些国家都自称为是俄罗斯文化和地位的正统继承人。

  13世纪以后,莫斯科逐渐成为原先基辅罗斯文化的中心。16世纪中叶伊凡四世时代,莫斯科大公国改称沙皇俄国。到18世纪彼得一世称帝,改称俄罗斯帝国,横跨从波兰到太平洋的广袤地域。1861年,俄罗斯废除农奴制。随后农民不断增加,对土地的需求也不断增长,急剧加大了革命的压力。从废除农奴制度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俄国推出了斯托雷平改革、1906年宪法和国家杜马,极大地改变了其经济和政治状况,只是沙皇尼古拉二世依然没有意愿放弃独裁统治。

  军事战败和食物短缺引发了1917年俄国(10月)革命,此后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无产阶级)登上权力的舞台,建立了苏联。从1922年至1991年,苏联逐渐成长为一个超级大国。但随着经济和政治体制的缺点所引发的矛盾越来越尖锐,1991年苏联解体。

  1991年后,俄罗斯联邦成立并继承了苏联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然而,俄罗斯已不再是超级大国。直至今日,俄罗斯的政治经济结构依然带有沙俄和苏联的特点。

  早期历史

  俄罗斯民族的祖先是成长于东欧平原的东斯拉夫人的一支。俄罗斯民族是一个善于流动的民族,索洛维约夫称之为具有“液态因素”。作为东斯拉夫人的一支,早期的俄罗斯人生活在西起德涅斯特河、东到第聂伯河以及黑海北岸的广袤的东欧平原上。这块土地的地理概貌是:森林与沼泽交错、河流纵横、土质以砂质黏土为主,同时远离海洋、与大草原连接。

  在公元初,东斯拉夫人还保留着氏族制,每个部落由几个氏族组成。他们砍伐森林,平整土地,从事耕作,集体饲养牲畜,狩猎和打鱼,一切问题由氏族大会决定。

  基辅罗斯

  大约在8至9世纪,东斯拉夫人部落战争频繁。在862年维京人留里克的军队占据了诺夫哥罗德,并登上诺夫哥罗德大公的宝座,建立了罗斯王国。879年留里克去世,奥列格继任王公并南征斯摩棱斯克和波洛茨克。882年占领基辅并迁都基辅。基辅罗斯公国时期正式开始,这也是俄罗斯历史上的第一个政权。

  早在公元1世纪,在中、东欧的第聂伯河、奥得河、维斯瓦河及布格河流域便住着了斯拉夫人。至6世纪,斯拉夫人分为东斯拉夫人、西斯拉夫人和南斯拉夫人。东斯拉夫人分布在第聂伯河中、上游,奥卡河、伏尔加河上游,西德维纳河一带,成为俄罗斯人、白俄罗斯人及乌克兰人的祖先。到了公元7、8世纪,东斯拉夫人有两个准国家组织,以基辅为中心的库雅巴及以诺夫哥罗德为中心的斯拉维亚。862年,由于斯拉维落亚各部落为争夺权力而内战不休,使各部精疲力尽,于是商议寻找一位王公来治理各部,裁决纠纷。在他们眼中,住在北欧斯堪的纳维亚的瓦良格人(即罗斯人)精明能干,秩序井然,于是邀请瓦良格人首领留里克当他们大公。留里克王朝由此开始。

  879年,留里克去世,大公之位由奥列格接掌。奥列格认为诺夫哥罗德地势偏僻,不利发展,觊觎南方的基辅。882年他率兵南下,首先占领了斯摩棱斯克和柳别奇,然后南下基辅。奥列格定都基辅,称为“诸罗斯城市之母”。之后,他继续征克周围的部落,将东斯拉夫人部落的斯洛文人、克里维奇人、德列弗利安人、谢维利安人、拉迪米奇人以及非斯拉夫人的麦里亚人、维西人和楚得人置于控制之下,这样便形成了一个以基辅为中心的国家,史称基辅罗斯。

  蒙古入侵

  基辅罗斯在12世纪后陷入分裂,国内内乱频仍、诸侯混战,最终基辅于13世纪被蒙古金帐汗国占领,基辅罗斯随之灭亡。

  1223年9月蒙古帝国军队在成吉思汗手下两员大将哲别和速不台从南高加索北向进入今南俄的一支25000人的蒙古军队(俄语:Баты)的带领下侦查基辅罗斯,当时罗斯各大公与长期的仇敌钦察人组成联盟,在卡尔卡河岸与蒙古帝国侦查军队交锋。由于罗斯各公国大公对蒙古帝国不了解,再加上内部不和,被包围后歼灭,5位大公阵亡,哲别和速不台统帅军队向西攻入克里米亚半岛和杀掠,之后继续向西推进到德涅斯特河之后折返,东北向进军并围攻过基辅,后继续东北向进军推进到伏尔加保加利亚杀掠(1223年9月)之后,渡过乌拉尔河向东撤退。随后蒙古帝国军于1236年打败钦察人之后,于1237年击破弗拉基米尔大公国首府弗拉基米尔,经过各公国境内屠杀和折回补给,又在1239年重新侵略罗斯过境,在1240年12月6日攻占基辅,代表着蒙古240年统治的开始。1236年,成吉思汗的孙子拔都远征欧洲,首先征服了罗斯全境和波兰、匈牙利。从1240年起到1480年,俄罗斯历史是蒙古人统治的金帐汗国时期。

  16世纪初,成吉思汗长子术赤第五子昔班的后裔伊勒巴尔斯,在花剌子模绿洲建立了希瓦汗国,首都乌尔根奇,并很快与俄国建立了联系。从16-17世纪,两国的政治经济交往不断加强,这种关系基本上是平等的。

  莫斯科大公国

  当蒙古帝国入侵基辅罗斯的时候,莫斯科还仅仅是诺夫哥罗德共和国公国一个不起眼的边陲小镇。尽管蒙古帝国军队于1238年冬焚烧并在1293年劫掠了这座小镇,但由于莫斯科的偏远及复杂的森林地形,让它一定程度上减缓了蒙古人的攻击和占领。加上数条流向波罗的海,黑海及高加索地区的河流,让这座小城得以渐渐发展起来。

  但莫斯科得以最终发展成国家形态,最重要的因素还是一连串既有野心,又有实力和运气的王公统治者。莫斯科公国第一位统治者,丹尼尔·亚历山德罗维奇,是诺夫哥罗德公国的亚历山大·涅夫斯基的幼子。他夺取了科洛姆纳,又继承了佩列斯拉夫尔-扎列斯基,从而扩大了公国的疆土。丹尼尔之子,莫斯科的尤里,控制了整个莫斯科河盆地,并向西发展至莫扎伊斯克。他接着和罗斯王公的主人蒙古金帐汗国的月即别结成同盟,并迎娶大汗的妹妹,随即宣称成为诺夫哥罗德大公,允许他借此干涉诺夫哥罗德共和国的事务。

  尤里的继承者,伊凡一世(于1325-1340年在位),和金帐汗国保持良好关系并得到了弗拉基米尔大公的头衔,借此拥有向其他罗斯的公国收取贡献和税金的权力。和金帐汗国的关系也为伊凡的扩张提供了机会,特别是针对北方的特维尔,该城市于1327年反抗蒙古人的统治。这次叛乱被金帐汗国和莫斯科联合镇压。伊凡一世被认为是当代罗斯最富有的人,他亦因此得到“卡利塔”(意为“钱袋”)的称号。他运用财富向其他公国购买更多的领地,并支援了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的建设。1327年,东正教的都主教彼得由基辅迁移至莫斯科,进一步提升了这个新兴公国的威望。

  德米特里·顿斯科伊

  伊凡的继承人持续不断地夺取莫斯科公国的领地,人口和财富。扩张的过程中无可避免与西邻的立陶宛大公国发生利益冲突。立陶宛人渴望压倒东斯拉夫人和他们所信仰的东正教。立陶宛大公国大公Algirdas与特维尔联姻并结成同盟,于1368年,1370年和1372年三次远征莫斯科,但未能攻下这座城市。处于莫斯科和维尔纽斯之间的城市斯摩棱斯克成为双方争夺重点。

  1348-1349年,国家及王族受到黑死病的严重打击。德米特里·伊凡诺维奇九岁的时候父母双亡,大公之位落入他的远房亲戚苏兹达尔的德米特里手中。由于受到立陶宛大公国的异教徒和穆斯林部落的包围,德米特里决定和俄罗斯东正教结成同盟。当时俄罗斯东正教正因为St.Sergius of Radonezh的改革势力渐渐增长。

  在亚历塞斯都主教的教导和影响下,德米特里自命为东正教的保护者,有使命联合混战中的罗斯诸公国对抗金帐汗国。他挑战金帐汗的权威,并在1380年于库利科沃战役中大破马麦汗的军队。尽管这场战争的胜利果实于数年后便因为脱脱迷失的远征而抵消,但他成功洗刷了莫斯科公国一直以来向蒙古人献媚的形象。1389年,德米特里在没有金帐汗的允许下把大公之位传给儿子瓦西里一世。

  沙皇俄国和俄罗斯帝国

  建国初期

  在1147年成立的莫斯科公国在十四到十五世纪逐渐强大并领导其它公国摆脱蒙古人的统治。此后俄罗斯逐渐向外扩张。1547年,伊凡四世(伊凡雷帝)加冕为沙皇,沙皇俄国就此诞生。16世纪下半叶,随着专制制度的形成和伊凡雷帝在位时奉行的对外扩张的侵略政策,俄罗斯人跨过乌拉尔山挺进亚洲,并向伏尔加河下游大举扩张,在这一过程中东北亚的鞑靼汗国,如喀山汗国、阿斯特拉罕汗国和西伯利亚汗国相继灭亡。17世纪,俄国基本完成了对西伯利亚的扩张。俄国的东方色彩越来越浓厚。从17世纪开始,俄罗斯逐步与西方接近。

  伊凡四世晚年暴虐多疑、滥杀无辜,最终失手将王储伊凡活活打死,只得立体弱多病的费奥多尔为继承人。1598年,俄国留里克王朝末代沙皇费奥多尔驾崩,留里克王朝绝嗣。随即俄罗斯天下大乱,进入一个“混乱时代”,直到下诺夫哥罗德的米宁和波扎尔斯基率领民兵把波兰侵略军赶出莫斯科以后这一动荡时期才终于结束。1613年贵族们推举伊凡四世的亲戚、16岁的米哈伊尔·罗曼诺夫为新沙皇,建立了罗曼诺夫王朝。

  彼得时期

  改革与扩张

  十七世纪彼得大帝执政后,俄罗斯在他的统治下实行近代化改革,引进国外新式武器和战略技术,还建立了一支强大的海军。在经济方面,彼得大力鼓励工商业的发展,允许企业主买进整村的农奴到工厂做工,批准外国人在俄国开办工厂。为了鼓励西方工艺和技术的引进,他把许多西方技术人员带入俄国,还派遣许多年轻的俄国人到东欧去学习。

  在政治上,改革的目的是建立完整的中央集权统治,加强工作效率。完全剥夺贵族领主缙绅会议的残余名义职能,代之以参政院,下设11个委员会(实际上相当于西方国家的“部”)负责具体工作;罢黜大教长,代之以宗教院,使教会成为国家政权的一部分;划分行政区域,将全国分为50个省。彼得还颁布了一个“职能表”,将文武官员分成14个不同的等级,所有的官员不管门第出身,都要从最低一级做起,靠功绩晋升。在社会问题上,彼得也主张实行西方化。他颁布法令,规定人人都不得蓄胡子(虽然他后来对此项法令做了修改),要求宫廷人员必须穿西装,鼓励吸烟和喝咖啡。虽然他制订的政策有许多在当时遭到了强烈的反对,但是这些政策带来了长期的影响:俄国这个由贵族阶级统治的国家最终在很多方面都实行了西方的风俗和文化。

  为了增加与西欧海洋国家交流和贸易的机会并寻找俄国在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彼得在1700年与奥斯曼帝国停战,并对当时的北欧强国瑞典王国宣战。在芬兰湾的纳尔瓦,瑞典军证明了俄军完全不是他们的对手。幸运的是,瑞典在这时陷入了波兰王位的争夺当中。在这喘息的时间,彼得建立了一支新式现代化的军队;当两支军队在1709年在波尔塔瓦再度相遇时,俄国军击败了瑞典军。大北方战争一直持续到了1721年,瑞典签署了《尼斯塔德条约》,彼得一世终于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在波罗的海的出海口以及与西欧海洋国家交流的窗口。同年,俄罗斯枢密院奉彼得一世为俄罗斯帝国皇帝,俄罗斯帝国就此诞生。

  在1712年,彼得大帝从莫斯科迁都到圣彼得堡。使之成为俄罗斯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同时和以后的皇帝的继续下还在彼得堡建立了大批俄罗斯最早的大学。其中有俄罗斯的第一所大学——圣彼得堡国立大学(1724年),以及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1797年)等。

  农奴制的形成

  俄国农奴制创立于16世纪,在17世纪中期(1647年)成为了法律条文。从农奴变成的农民得到了分配的耕地。但这些土地只是被分给了农村公社,一个管理这些耕地所有权和税款的组织。如果想切实的拥有耕地,农民需要交付附有税率的“赎金”。而在那时候,没有土地的农民只能去给别人干短工来赚取“赎回”土地的钱。不过在向沙皇交了这笔钱之后,新生的农民也就正式的成为了农民,不受地主的任何限制。但是这笔钱很高,因为是先由沙皇付给地主赎金,所以农民直接把钱还给沙皇,而后者要求的年利率是6%,支付期限是49年。另外,对地主经济上的补偿理由并不是土地,而是他们损失了应该为其义务劳动的农奴。不仅如此,很多地主还盘算着如何减少以前自己地上的农奴可以分得的已经少得可怜的土地,比如剥夺他们最需要的部分:农奴小屋周边的牧草地。其结果就是自由身的农民依然需要为以前的主人干活,借此来偿还赎回土地的费用。

  由于农奴制的存在和强化,俄国在彼得一世和叶卡捷琳娜二世后日趋衰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近代化进程受到严重阻碍,俄国逐渐落后于西欧国家,这一点在灾难性的克里米亚战争当中暴露无遗。

  帝国成熟

  叶卡捷琳娜时期

  叶卡捷琳娜原是德意志小国安哈尔特—泽伯斯特的公主,原名索菲娅·奥古斯特·弗雷德里克。1745年,她与17岁的皇储彼得(即位后称“彼得三世”)成亲。此前,她皈依了东正教,并取教名叶卡捷琳娜。彼得三世即位后不得人心,1762年6月28日清晨,叶卡捷琳娜在她的情人和近卫军军官格里高利·奥洛夫的拥护下发动政变,废黜了彼得三世。9月22日,叶卡捷琳娜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圣母大教堂加冕,史称“叶卡捷琳娜二世”。叶卡捷琳娜与彼得有许多相似之处,他们雄心勃勃,着眼于将俄罗斯建成一个对外开放的世界强国。至35年后她逝世时为止,俄罗斯已经向西欧的政治和社会新潮流迈进了一大步。

  叶卡捷琳娜大帝时代,帝国在南方和西方得到相当大的新疆土。1768年,与奥斯曼帝国之间的俄土战争爆发,在1774年以《凯纳甲湖条约》的签订而结束。根据这个条约,俄国取得了黑海的出海口,克里米亚鞑靼人则终止与奥斯曼帝国的附庸国关系,而叶卡捷琳娜大帝在1783年吞并了克里米亚。1787年,第二次俄土战争爆发,1792年战争结束后,俄国将其势力伸入巴尔干半岛。虽然奥斯曼帝国没有被俄国完全赶出欧洲,但已不再是俄国的严重威胁了。在西部,俄国则趁著波兰立陶宛联邦衰败日虚之际,与普鲁士王国、奥地利帝国三次瓜分波兰。

  拿破仑战争

  1814年3月31日,打败了拿破仑的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亲率反法同盟军队进入巴黎。但是,这次胜利也给俄罗斯帝国带来了隐患,许多参加战争的贵族军官受到美国和法国大革命的启发。1825年12月26日,3000名士兵在圣彼得堡议会广场彼得大帝青铜雕像前,要求废除农奴制度,但遭到沙皇政府的残酷镇压,有1000多名士兵被打死或打伤,史称十二月党人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