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沈珍珠一生真实历史事迹 经历了数位帝王的变更

大唐荣耀中的沈珍珠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她与广平王李俶之间的感情也十分的揪心。历史上的沈珍珠一生命途多舛,在世、安史之乱后就不知所踪了,让唐代宗为她虚悬后位多年。在沈珍珠风雨飘摇的一生中,经历了数位帝王的变更,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了解下吧!

自古江浙出美女,在唐时有一位浙江湖州的女子,貌美如花又贤淑纯良,且诗词歌舞样样精通,只是一生命运多艰,屡遭离乱,结局更是千古之谜,令大唐王八位帝王为之牵肠挂肚,她就是颇具传奇色彩的沈珍珠。

沈珍珠一生经历过八位皇帝,分别是唐玄宗李隆基、肃宗李亨、代宗李豫、德宗李适、顺宗李诵、宪宗李纯、穆宗李恒。肃宗、代宗间还有岐王李珍,睿宗孙,唐正德元年(唐上元二年,蒙赞普钟十年,渤海大兴二十五年,燕显圣元年,761年)在位,年号正德;属于被政治集团“拥立”的傀儡皇帝。

唐玄宗李隆基:那一秒丢弃的记忆

说起沈珍珠,就想起惊心动魄的那一刻。安史之乱的叛军,是在756年攻进长安城,唐玄宗李隆基仓皇出逃,除了自己的嫔妃、皇子、皇孙及公主外,其余的人全部丢弃于长安。作为一代帝王,李隆基此刻的感受可想而知,他丢弃的不仅仅是一座城,还有大唐的臣民。沈珍珠被安禄山乱兵拘捕,送往东都洛阳城掖庭。李隆基可能没有在意过她,沈氏与大唐的江山相比简直是微乎其微。沈珍珠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能够想起她,并惦念她的,只有广平王李豫。而这其中的渊源,与唐肃宗李亨摆脱不了干系

唐肃宗李亨:小心谨慎的幸福现实

沈珍珠的家族是浙江名门大族,祖辈世代为官。其女不但靓丽多姿,且受家庭熏陶,从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论才华品质,也是颇受文人雅士的拥护,可谓是才女的代表。沈珍珠是在玄宗开元末年,以良家女子被入选东宫,被当时的太子李亨赐于广平王府,成为了广平王李豫的王妃。李亨其实也是对沈珍珠有意,只是自己的婚姻身不由己,他的两次婚变皆因政治,在玄宗面前小心谨慎地保全自己。他与沈家素有来往,将沈珍珠赐于广平王,也是为了保平安。李亨的理直气壮是从马嵬兵变开始的,李隆基进入蜀地,他与李隆基分兵,开始对抗安史叛兵。后来,李泌极力推荐广平王,李亨任命李豫为兵马大元帅,给李豫和沈珍珠的再次相遇创造了机会。

唐代宗李豫:痛苦寻找十八年

不得不佩服李豫的军事才能,在长安沦陷15个月后成功收复,随后率领唐军进入东都洛阳,两京的收复极大的鼓舞了士气。李豫在皇宫之内,重遇沈珍珠,可谓是悲喜交加,悔恨当初被叛军冲散,与她倾诉离别之苦,然后将其暂时安置在洛阳宫中,马不停蹄地追赶安禄山叛军去了。只是没有料到,史思明再陷洛阳,等李豫第二次收复洛阳时,沈珍珠却不知去向,生死不明。代宗即位后,专门派人寻找沈珍珠的下落,这一找就是十八年。后来代宗虽将独孤氏封为贵妃,也很宠爱她,但却始终没将她立为皇后。代宗在位期间,一直没有册封皇后,或许就是为了把皇后的位子留给沈珍珠吧。从代宗一直没有终止寻访沈氏的下落,就能看出来代宗对她的恩爱思念,情义笃深。

唐德宗李适:希望有一次是真的

代宗李豫驾崩后,长子李适即位。德宗遥尊遥生母沈氏为“睿贞皇太后”,并四处派人寻访,期望能母子团聚。在这期间,曾发生了多起冒名顶替事件,甚至有个尼姑曾谎称是太子之母,因冒名顶替人之多,德宗派人专门识别。女官李真以前曾长期陪伴沈氏,相貌酷似,年龄一样,左手指也受过伤,经识别确认,被德宗迎入宫中,奉这位老妇人为太后。不料,几天之后,高力士的养子高承悦密奏德宗,说老妇人并非沈太后,而是他的姐姐,因怕事情败露连累自己,所以上奏避祸。德宗大惊,立即命高力士的养孙樊景超再去识别。李真惊恐认罪,因年轻时与沈氏在一起,对沈氏很了解,见皇上急切寻母,为贪图荣华富贵,才演出了这一幕丑剧。虽然冒名顶替的人众多,但德宗李适只是一笑置之,并没有加罪追究。令笔者感动的是德宗说过的一句话,“我宁愿受一百次骗,仍希望有一次是真的。”

唐顺宗李诵:颇为鲜明的延续

历史进入了晚唐,李适在位26年而崩,长子顺宗李诵即位,并于七月后驾崩。李诵在位时间虽不足二百天,但很想有番作为,一扫宫廷中的污浊。首先启用低微的寒士当朝中大臣,沉重打击了贪官污吏,但夺取宦官手里掌握的军权没有成功。后来俱文珍联合其他宦官发动政变,胁迫唐顺宗把帝位让给皇太子李纯。顺宗很可怜,他的后宫嫔妃都没有与皇帝相匹配的后妃身份,都是多年后追加的谥号,他一心治国安邦,没有精力安抚后宫。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位皇帝,他没有忘记德宗未完成的夙愿,催促德宗生前安排寻找沈氏的那些人,一直在寻找着沈珍珠。

唐宪宗李纯:建衣冠冢并立神位

等到唐宪宗即位时,唐政权的风雨飘摇,令李纯想到该做些善后的事情了。此时,寻访沈氏的工作已经进行了几十年,仍无音讯,有司建议予以停止,同时发诏,在肃章内殿为沈氏发丧,上太皇太后号,建衣冠冢于代宗陵并立神位于代宗庙。沈珍珠的魅力,如同她的名字,其风采的产生,是令人啧啧称奇的,刺痛了大唐六位帝王,情谊胜过万语千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