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碎片

毛泽东催人泪下的《祭母文》

论剑历史网 - www.80065.cn

毛泽东的母亲文氏,是一个普通的农家女子,从来没有读过书,连名字也没有,因为在文家姐妹中排行第七,家庭及邻里都昵称她为“七妹”。文七妹中等身材,圆脸庞,宽前额,有一双聪慧的眼睛,长得清秀、端庄。她自幼勤劳俭朴、心地善良、性情温和、聪明贤惠,非常疼爱自己的孩子,她对人极富同情心,乐于帮助他人,邻里乡间都喜欢她。当她从唐家圩嫁到韶山冲上屋场时,嫌毛家太清冷,婚后五年,几乎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娘家度过的。毛泽东跟着母亲长期住在唐家圩,从小就从慈母的风范中深受教诲。母亲优良的品格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毛泽东的人格品行中便有了母亲的痕迹。

毛泽东对母亲有很深的感情。1918年,文氏在娘家养病,毛泽东十分挂念病中的母亲,奔赴北京前夕,亲自请郎中开了一个药方,寄给舅父。1919年春,他刚从北京返回长沙,就将母亲接去就医。1919年10月,文氏不幸逝世,毛泽东日夜兼程,从长沙返回韶山为母亲守灵,面对暗淡的油灯,回想起慈母的桩桩往事,他悲伤不能自禁,席地而就,写下了感天动地催人泪下的《祭母文》。

“呜呼吾母,邃然而死。”真的令人伤心,“育吾兄弟,艰辛备历。摧折作磨,因此遭疾。中间万万,皆伤心史,不忍卒书,待徐温吐。”毛泽东的母亲匆然而逝,享年五十三岁,生过七个孩子。七个孩子剩下三个,就是毛泽东、毛泽民、毛泽覃,其他两女两男都早夭。养育儿女,母亲含辛茹苦,备受艰辛和辛劳,不得已积劳成疾,她的一生全是伤心的历史。母亲的养育之恩,母亲的逝世,真的很让儿女们伤心。

“吾母高风,首推博爱。远近亲疏,一皆覆载。”毛泽东母亲的高风品格首推博爱,不管远近亲疏,母亲全都像天覆地承一样地对待。母亲的亲切慈祥,感动了众人。爱原来出自真诚,母亲不说假话,更没有骗人的心,正直谨慎成了母亲的习惯,经过母亲亲手处理的事情,都特别有条理。母亲的思维很精密,理智和感情分得很清,考虑周全,观察细微,洁净的习惯,亲邻有口皆碑。一尘不染,表里如一,毛泽东的母亲虽然是封建社会中以“五德”为做人的准则,但却与她的人格相吻合,是本身早就具有的,而不是按照封建社会的规范去作秀,这中人格真的很高尚很伟大。还真的是“合其人格,如在上焉。”

毛泽东的母亲有深刻的精神痛苦,这种痛苦来自对社会不公平不合理的怨恨,那是封建礼教对妇女的压迫。在封建礼教的绳索下,妇女有志不得施展,有追求不能实现,精神真的很痛苦,“恨偏所在,三纲之末。有志未伸,有求不获。”真的很痛苦。然而在痛苦中经历艰难生活的母亲却始终毫无保留地养育着儿女,最终积劳成疾,含恨而去,死不瞑目。母爱真的很令人感动,即便是身患重病依然揽着孩子们的手,百般酸楚,百感交集,还没等到儿女们成家立业尽孝道就要离开人世,真的是令人伤心。只是,母亲又谆谆叮嘱着毛泽东兄弟,要成为栋梁之材,对亲戚朋友要关怀备至,对平素有恩的,出过力的,不管年龄大小,远近亲疏,都要悉心报答。

“次则儿辈,育之成行。如果未熟,介在青黄。病时揽手,酸心结肠。但呼儿辈,各务为良。又次所怀,好亲至爱。”毛泽东母亲临终前的遗嘱,满怀辛酸,却又充满爱心,是善良和养育之恩,令人感怀。

最后,毛泽东满含泪水“表决心”,一定要理解母亲的良苦用心,母亲一直期望着儿女去做的,一定要想办法做到,当然,母亲去世会令儿女产生思念,毛泽东的思念不只是悲伤,而是受到高尚品德的感化,于是,他思念母亲的大恩,好像春天的阳光和黎明的云雾,母亲的大恩大德永远报答不完,唯有像精卫填海一样不休不止。

“呜呼吾母,母终未死。躯壳虽鐆,灵则万古。有生一日,皆报恩时。有生一日,皆伴亲时,今也言长,时则苦短。惟挛大端,置其粗浅。此时家祭,尽此一瞒。后有言陈,与日俱长。”毛泽东的母亲虽死犹生,精神传万古。作为儿女的,在生一天,就要报恩母亲一天。此时正在进行家祭,请母亲喝了这杯酒,以后我们还有很多话要对您说,愿母亲的恩泽与日月同辉。

毛泽东用朴实无华的语言,把他母亲一生的辛劳和美德,融汇在儿子对母亲的爱、思念母亲以及报答母亲的一片深情中,真的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毛泽东的母亲有博爱之心,即便是在封建礼教中痛苦地生活着,即便是积劳成疾,在重病中无法看到毛泽东兄弟成家立业尽孝道,即便是充满酸楚、百感交集,然而在病中仍揽着毛泽东的手,叮嘱儿子要知恩图报,不论是远近亲疏,也不论年龄大小,对那些有恩的有帮助的,要悉心报答。这种高尚人格和博爱的精神真的很感人,真的催人泪下。

论剑历史网 - www.80065.cn

腾飞五千年全集 袁游全集 中国历史事件 历史碎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