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碎片

话“中华”由来溯源

论剑历史网 - www.80065.cn

作为伟大祖国名称的“中国”、“中华”,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她牵动着无数炎黄子孙、华夏儿女的心;在人类文明史上,很多文明都因和“中国”、“中华”两词相联而显得灿烂生辉。然而,“华夏”、“中国”、“中华””这些令人骄傲的名称是怎么来的呢?值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1周年之际,乐奀特收集整理以下文字资料,与朋友们共享。

1.“炎黄子孙”的由来与考证

中国人自谓“炎黄子孙”。“炎”是炎帝,“黄”是黄帝。炎帝虽居“炎黄”称谓之前,实际上却处于遭冷落和贬抑的地位。

有典籍说,炎帝和黄帝是同胞兄弟;但这种传说比较晚出。在记载上古神话传说的《山海经》里,并无此种说法。而炎帝和黄帝各自为不同的神系,则是各典籍之共识。当然,我们也不妨推测:所谓炎、黄两大神系,可能是抹上了神话色彩的华夏两大原始部落,而炎帝、黄帝也许就是两大部落的酋长。

炎帝又称“神农氏”,这个称号更鲜明地反映了炎帝神系对华夏民族的贡献。《周易·系辞传》说:“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宋,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神农氏首倡了农耕种植。炎帝不仅是躬身劳苦,还有践危履险的勇气。炎帝神农氏“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避)就”;。据说,神农为辨识草木、昆虫的药性,竟曾“一日而遇七十毒”。据说,炎帝还发明、制作了琴瑟,创造“宫商角徵羽”五弦之音。

当然,黄帝也非常了不起。黄帝发明制造了车,“轩辕氏”便是因此而得名。黄帝还始造釜甑,从此开创了华夏人“美食文化”的历史。黄帝的第一夫人嫘祖首倡蚕桑一织丝事业。黄帝原为中原各部落的首领,后来同炎帝大战于阪泉之野,在各个部落的支持下,获得全胜,被拥戴为部落联盟领袖。无论是炎帝,还是黄帝,都同样值得我们感恩和尊崇。

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不断发展,并与各少数民族通婚,慢慢形成华夏族。因此,中国人常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2.“华夏”一词的由来考证

古时候,生活在黄河中上游的黄帝族和炎帝族,后来这两部落的联盟在战胜蚩尤后进入中原建立了统治,这些先民们自称“华夏”,或简称“华”、“夏”。随后有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是夏朝,简称“夏”。

“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周朝《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周人自称“华夏“,便把华夏周围四方的人,分别称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以区别华夏。《左传·定公十年》曰:“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书经》曰:“冕服采装曰华,大国曰夏”。

可见,古人是以服饰华采之美为华;以疆界广阔与文化繁荣、文明道德兴盛为夏。从字义上来讲,“华“字有美丽的含义,”夏“字有盛大的意义,连起来的确是个美好的词。

“华夏”所指即为中原诸侯国民,也是有汉朝以前对汉族先民的称谓。也可代指汉族,如:明朝叶盛的《水东日记·喜信和勇》:“佛本夷人,固宜神。则有当事者而吊祭之礼不知,则是其自异於华夏矣。” 郁达夫的 《满江红·闽于山戚继光祠题壁》词:“三百年来,我华夏威风欠歇。”

“华夏”也指华夏族所居住的我国中原地区,后复包举我国全部领土而言,遂又为我国的古称。《三国志·蜀志·关羽传》:“羽威震华夏,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

3.“中国”一词的由来与变迁

“中国”一词的最早记载为《尚书》十三经中的《梓材》,其中有“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中”指中土,西周初期周公(周武王的弟弟,名姬旦)营建洛邑(今河南洛阳),认为洛邑是天下的中心,故称“中土”。国(繁体字为“國”,其初文作 “或”)者,大都城也。“中国”的最初的字面意思是位于天下之中心的大城。后来由所说的对象不同而有六个含义:

一是指京师(首都)而言,如《诗经·民劳》注:“中国,京师也”。

二是指天子直接统治的地区,如诸葛亮对孙权说:“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

三是指中原地区,如《史记·东越列传》:“东瓯请举国徒中国”。华夏族人居于黄河流域,称其四境各民族为“南蛮,东夷,西戎,北狄”,黄河流域居中,故自称“中国”。

四是指国内、内地,如《史记·武帝本纪》:“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

五是指诸夏族居住的地区,如《论语集解》:“诸夏,中国也”。

六是指华夏或汉族建立的国家,《史记》、《汉书》经常出现这样的称谓。所以自汉代开始,人们常常把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正因为如此,当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便以“中国”自居,如鲜卑人建立的北魏自称“中国”,将南朝叫作“岛夷”;而同时汉族建立的南朝虽然迁离了中原,仍以“中国”自居,称北朝为“索虏”、北魏为“魏虏”。又如在宋代,辽与北宋、金与南宋彼此都自称“中国”,且互不承认对方是“中国”。华夏儿女在夷蛮之人的眼中口中就是所谓的“中国之人”。

“中国”一名虽有三千年文字记载的历史,但它仅仅是一种地域观念,从夏、商、周开始直至清末,从来没有一个王朝或政权曾以“中国”作为正式国名。“中国”正式作为国名,始于辛亥革命以后。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国际上通称Republic of China,简称China(“中国”)。至此,“中国”一名才成为具有近代国家概念的正式名称。1949年成立了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又将“中国”概念完善、充实到今天的含义。现在,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 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4. “中华”一词的由来与变迁

“中华”一词,是由“中国”与“华夏”二名复合而成,其含义在古代与“中国”一词相当,在许多场合是同义语。它比“中国”、“华夏”二词出现的要晚,大约在魏晋时期。《晋书·刘乔传》记载刘弘上表给晋惠帝,表文中有:“今边陲无备豫之储,中华有杼轴之困。”《晋书·陈传》记载陈于东晋初上书给王导,说:“中华所以倾弊,四海所以土崩者,正以取才失所……”,这里以“中华”对“边陲”,是指郡县地区与全国而言。至南北朝,裴松之在《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注中评论说:“若使(亮)游步中华,骋其龙光”,必不出曹操诸谋士之下。这里是以中华称中原地区。《魏书·韩显宗传》记载显宗上书魏孝文帝说:“自南伪相承,窃有淮北,欲擅中华之称”,说明取得了统治地位的“戎狄”,自居中华正统而斥江南朝廷为“南伪”了。总之,论地域,“中华”一词主要是指中原,扩而大之,及于王朝直接管辖的郡县地区;论民族,一般指汉人;“中华”又是文化概念,一般是指古人所称“礼乐冠第”的中原文化。

把“中华”一词用于政治领域,在古代要首推朱元璋。他在吴元年(1367)十月命徐达等北伐后发布告谕中原各地人民的檄文中,提出了“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并且说:“归我者永安于中华,背我者自窜于塞外。”以“中华”对“胡虏”自然是族称,以之对塞外,则是地域。使“中华”再次成为政治口号,当以清末孙中山先生为代表。他在同盟会纲领的“民族主义”中,借用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后来孙中山先生领导推翻了满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

“中国”、“中华”也简称“华”,中国人侨居海外称“华侨”。

论剑历史网 - www.80065.cn

腾飞五千年全集 袁游全集 中国历史事件 历史碎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