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皇后及妃子为何大都从民间甄选?

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权威最高的人物,作为皇帝的嫔妃也应该有一定的家世衬托,比如唐太宗的长孙皇后、宋仁宗的曹皇后都是有着极高的家世。但是仔细看中国历史就可以发现,明朝的后妃甚至皇后的出身其实并不高,大多都是平民,为什么会这样?

  一、政治上控制极端,不需要政治联姻

  1、管理控制严格,不需要政治联姻

  明朝的政治执行是十分严格的,甚至都有东厂、锦衣卫等情报组织,都是为皇帝一个人服务,对皇帝一个人负责,其他机构对其的制约十分受限制。

  明初,朱元璋就废丞相,设六部,阻断一些权臣,军事上,也是逐渐残害一些武将,比如永乐皇帝徐皇后的父亲徐达。文武大权都是掌握在皇帝一人身上。所以并不需要进行额外的政治联姻。

  中国历史上很多皇后的选拔大多都是因为政治原因,甚少有皇帝能够将自己心爱的女子设立为皇后。比如清朝的康熙帝的皇后是索尼家族的人,后来在对抗鳌拜的过程中,索尼家族是出了力的。

  这种可以理解,皇帝年纪小,需要外戚的帮助才能巩固自己的权势,这点不只是康熙帝是这样,汉昭帝也是如此,娶了年仅6岁的上官小妹,在后来的政局当中,频繁利用上官家族和霍光势力进行对抗。

  这点在明朝似乎并不明显,几乎没有皇帝是为了政治原因娶皇后的,就连永乐皇帝的徐皇后是在朱棣做燕王的时候迎娶的,不存在较大的政治利益关系。

  由于明朝的政治管理体系严格,所有大权全部集中在皇帝的手中,明面上根本不存在能够制约皇帝的“丞相”机构,皇帝在处理事件时,也多是内阁和宦官进行管理。

  内阁并不是合法机构,故此往往容易被宦官所拿捏,制约皇帝的持续性并不长,比如张居正。但是如果皇帝不勤奋,一旦懒政,朝政容易被宦官所控制,这也是明朝政治弊端。

  在这种情况之下,政治联姻的可能就进一步缩减了,因为此事的皇帝一旦进行所谓的政治联姻,就不是外戚来帮助自己了,很可能是外戚借用皇帝的权威,试图控制朝政了。

  这肯定是历代皇帝都不想看到的。所以明朝的皇后选取在家世上并没有过分的要求,只要个人品格端正,皇帝个人满意就可以。

  2、吸取元代的教训

  元代朝政混乱,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母权的干扰,这是游牧民族不可避免的,刚进入中原时,还是处于奴隶制度,朝政上很容易受到母权的干扰。

  “太宗昭慈皇后,名脱列哥那,乃马真氏,生定宗。岁辛丑十一月,太宗崩,后称制摄国者五年。丙午,会诸王百官,议立定宗。朝政多出于后。至元二年崩,追谥诏慈皇后,升祔太宗庙。

  这点在刚开始的北魏也是这样的。所以北魏最开始实行的制度是“子贵母死”,只要儿子被立为太子,就要赐死生母。元朝在实现稳定的统治之后,对于这一点,并没有过多的思量。如果元朝有较为稳定的继承制度,在某方面也可以限制其他外界因素的干扰,但是元朝没有。

  元朝一开始的继承制度是幼子继承,但是后来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所以忽必烈决定让自己的长子继承皇位,很可惜,真金早逝,死后,是由真金的幼子继承皇位(真金就是忽必烈的长子)。造成了继承秩序混乱,长子和幼子似乎都有继承的资格。

  元朝的政治成本很多都是用到了皇位争抢中的,所以消耗干净了元朝最后的“元气”。朱元璋并不想自己死后,皇位继承也是呈现这种情况,所以提前规定太子,甚至让朱允炆继承皇位。“凡天子、亲王之后、妃、宫嫔,慎选良家女为之,进者弗受,故妃、后多采之民间”

image.png

  另外,为了尽可能减少外戚在皇位继承中的干扰,很多太子娶的太子妃和妾室大多都是平民,这样的家世,是没有办法创造激烈的皇位争夺的。

  就算后面生下儿子,也没有实力给儿子,儿子日后的发展前途究竟如何,全部都是取决于皇帝本人的心意。放下皇帝的身份,家里没有太多利益争端还是蛮舒服的。

  不仅如此,明代还相对应地配套了皇子的教育制度,只要确定了太子,那么其他皇子就得不到优秀的培养,皇帝一般让这些皇子吃好喝好就可以了,大部分的皇子也会满足于此。

  《明史》记载:“宜亲贤乐善,以广聪明。逆己之言,必求其善;顺己之言,必审其非。”这样的状态肯定争不了皇位。这点和清朝的皇子培养有点不一样,清朝的皇子培养有专门的制度安排,而且继承大部分都是依据皇子本身的能力。

  故此清代的皇子水平总体来说还算是比较高的,选出来的皇帝大多都是比较有政务心的,和明朝的大部分皇帝并不一样,不然那也不会出现九子夺嫡的场面。

  二、明朝特殊的朝代风格导致的

  1、开国皇帝朱元璋规定“平民”风格

  朱元璋本身其实不是贵族出身,所以在选择太子妃或者太子的妾室时,也不会去过多考虑贵族。很简单,本身是平民出身,如果安置一个贵族为太子妃,那么自己的脸面往哪里放。

  有些皇帝可能并不会计较这种事情,但是有些皇帝要计较。在明朝,甚至连“猪肉”都不能叫做“猪肉”,不然就会被认为不敬。

  “时武宗南幸,至扬州行在,兵部左侍郎王宪抄奉“钦差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后军都督府、太师镇国公朱钧帖,照得养豕宰猪,固寻常通事。但当爵本命,又姓字异音同,况食之随生疮疾,深为未便,为此省谕地方”明朝的统治者大多都是有此心态的。

  朱元璋,是平民起来的,故此很大程度上会带有自身身份的敏感性。

image.png

  “治天下者,正家为先。正家之道,始于谨夫妇。后妃虽母仪天下,然不可俾预政事。至于嫔嫱之属,不过备职事,侍巾栉。恩宠或过,则骄恣犯分,上下失序。历代宫闱,政由内出,鲜有不为祸。惟明主能察于未然,下此多所惑。卿等其篡女诫及古贤妃事可为法者,使后世子孙知所持守。”

  在布置后宫制度也是如此,如果后妃的地位是原来的贵族,有可能会触发原本的自卑感,所以给后妃增加了很多规矩。世家出身的女儿大部分受不了这种规矩的束缚。

  另外,像这种“暴发户”一般也无法和一些贵族有共同语言。所以朱元璋以及马皇后偏向于一些普通的女孩子。但由于明朝初年,政治的特殊性,武将还是掌握较大的权力,故此后宫中不可避免地有些家世极好的女子,但是这种比例在明朝是十分小的。

  并且在永乐皇帝之后,几乎家世高的女子基本进不了后宫(这个是除去和亲过来的)。

  但是如果某个女子被选中为后妃,确实会提高女子家中的地位,比如明仁宗朱高炽的妻子就是一个中等的武将家庭出身,后来因为家里出了个皇后的缘故,官位提拔到了正三品,但是这种官位是没有实权的。并且之后的实权也被交了出去,以免被皇帝本人猜忌。

  2、究竟给明朝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这种举动自然是降低了明朝的朝政的干扰因素,原来有丞相、外戚、皇帝等多方势力进行平衡,所以朝政中不容易形成“一言堂”,没有任何势力可以长久掌控权力。

  但是明朝却形成了绝对掌控势力——宦官,很大原因是皇帝从各个方面杜绝了势力增长的可能,就连对自己的亲儿子,只要不是太子,根本不会用心培养,肃清动摇太子的内在隐患。

  如果是亲自来的话,那么庞大的体系,皇帝一个人根本应付不过来,所以后面有了内阁。

  内阁算是权力畸形发展的产物,皇帝能够全部控制还好,但是并不是。明朝的统治者很多并不是接受原先的太子教育的,故此很多脑子不好的也上位了。

  宦官作为皇权与内阁的沟通者,自然可以从其中攥取大量权益,朝政运转的体系大部分都掌握在这些人手中,久而久之体系内部就会渗透宦官的势力。

  就算有些皇帝能够反应过来都不行,宦官已经掌握大权,如果轻易换掉,容易造成统治集团内部的混乱。崇祯之所以没法控制明朝的基本盘,除了明朝的基本盘已经烂完了以外,最重要的是把魏忠贤杀掉,没有人能够取代魏忠贤的位置。

  三、总结

  明朝的后妃选拔大部分都不是高贵,已经能够说明,明朝发展的部分问题了,一个好的统治,并不是通过各方面的强行压制来完成的,是需要释放适当的活力,不然一开始创造的基本盘,迟早会消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