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知识一千条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知识一千条 > 历史知识 > 石鼓文

6

0114.石鼓文

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因为文字是刻在鼓形石头上的,所以称“石鼓文”。

唐初在天兴三畴原(在今陕西宝鸡凤翔县)发现了十只高90厘米、直径约60厘米的花岗岩石鼓,随即被迁入凤翔孔庙,五代时曾散于民间,宋代几经周折,始复聚齐,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石鼓出土后,杜甫、韦应物等诗人即为其赋诗,韩愈还写下了著名的《石鼓歌》。石鼓文原文应在七百字以上,由于历史悠久,水侵风蚀,现仅存二百七十二字,有的鼓上一字无存。石鼓文所刻均为四言诗,内容是记述秦国国君游猎的,所以又名“猎碣”。唐人认为石鼓是周宣王时期刻石,宋人欧阳修提出怀疑,但还是认为是周宣王时史籀所作,宋人郑樵则认为是先秦之物,惠文王之后、秦始皇之前,罗振玉和马叙伦都认为是秦文公时物,郭沫若、马衡、唐兰等人都认为是战国后期秦人所刻。

从字体上看,石鼓文为古籀体(大篆),书法浑厚自然,方正浑圆,匀称秀美,集大籀之成,开小篆之先河,明显具有大篆向秦小篆转变的特征,在书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石鼓文还是历代书家研习篆书的重要范本,康有为誉为“书家第一法则”。

上一章:拓片

下一章:《金石录》

6

历史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