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由来及习俗

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端午”。 《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

端午节粽子

故宫的第一个门是“端门”,第二个门是“午门”。我们平时在电视剧上看到的“午门问斩”,实际上是在端门内,午门外。如果走出端门就算出皇宫的范畴,很容易被劫法场。

对于端午节的由来,有很多解释,流传最广泛的当属纪念诗人屈原。起初,端午是太阳的节日,代表人类对龙的图腾崇拜,及对大自然的恐惧。因此,人们选择在中午庆祝端午节,是为了驱邪。而艾草在古代的图腾中代表剑。屈原选择在端午节投江殉国,提升了端午节的人文精神,由此,人们又将端午节视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对于端午节的由来,虽众说纷纭,其所在时节,即五月初五确为仲夏之日。《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端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

五月五,端午节,单数为阳,“午”又在阳中间,是极阳的时候,所以在这一天晒太阳,采阳补阳最佳。古人在这一天,都喝雄黄酒,挂艾叶。所谓雄黄酒,不是二斤雄黄配一斤酒那样勾兑着喝,中国人喝雄黄酒就是意思意思,因为端午之后,各种毒虫就开始活动了,雄黄可以驱虫避鼠,百虫不敢近身。家里有小孩的,可以拿筷子沾点雄黄酒,在小孩脑门上写个“王”字。跟孩子讲讲端午节的由来,增添过节气氛的同时,又能了解中国传统节日与中国文化。

端午节相关图片

清代满族习俗,特别喜爱在腰带或领襟之间的钮扣上佩挂各类日常随手可用的小杂品,如荷包、扇套、表套、搬指套、香囊、眼镜盒、褡裢、槟榔袋、钥匙袋、靴掖等,通称“活计”。这些活计既很实用,装饰性也很强,并往往根据节庆时令的变化而佩挂纹样形制不同的活计。


这套活计是端午节佩戴之物,共9件,其中荷包3件、烟荷包1件、表套1件、扇套1件、镜子1件、粉盒1件、名姓片套1件。每件的颜色和纹样相同,均为明黄色,通体以金线、银线和五彩丝线绣五毒和“大吉”葫芦纹。“五毒”为蛇、蟾蜍、蝎子、壁虎和蜈蚣五种有毒动物,配以“大吉”字样和葫芦纹样相组合,寓意以毒攻毒,以恶镇恶,驱邪免灾。

整套活计用色明快华丽,纹样生动逼真,绣工精美细巧,为佩挂者平添仪态之美,同时也寄托了佩挂者希冀籍此避邪趋吉的美好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