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丧葬制度历史介绍

常见的就有土葬、水葬、崖葬等区别,这主要取决于当地的风俗文化。但是,有一点是共有的,那就是天气。无论你身处哪里,我们所居住的地球面临的天气,总归就是那么几种,而其中最讲究的天气莫过于雨天了。

  或许,因为雨水和泪水都是水的关系,每当身边有人离世,人们总喜欢将雨天对应到自己的心情,好似天也在帮自己哭泣一般。尤其到了出殡的时候,人们对雨天更是又爱又恨。

  为什么会有这样复杂的情绪,那就不得不说,出殡碰到下雨天的讲究了。尤其是下葬前和下葬后下雨,两者的区别非常之大。

  我们都知道,古代的出殡有一套非常繁琐的流程。即使各个地区的流程有所区别,但一定避不开几个关键的部分,那就是盖棺入殓、送棺出殡、哭坟落葬。这对于传统的土葬制度而言,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所以,下葬前的过程,就包含了亲人把死者的尸体入棺并一路抬到坟地。但古代的棺材不似现在,他们往往挖空了树干或是用上好的木料,做了一个大型的棺木。

  后人不仅要把死者收棺入殓,相对富裕点的家庭,还会再棺材中放入很多陪葬品。这也就导致,棺材一般十分笨重,需要好几个人合力才能将其从屋内抬出。

  而抬到坟地的过程就更麻烦了,古人往往会给死者挑选一块风水宝地,或者是直接葬入祖坟。但坟地因为阴气较重的缘由,一般都会与家有一定的距离。有些家族为了表示悲痛,哪怕距离较近,也要选出适合的路程,来给后人们足够的时间在送灵途中表达哀思。

图片.png

  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抬棺的人需要将棺材抬一段不小的距离,这对于寻常天气来说还好,但是若遇上了刮风下雨,抬棺的过程就非常难熬了。

  毕竟,古代可没有这么多宽阔的马路和水泥沥青铸就的地面,他们脚下踩得都是黄土。碰到刮风就满面黄土,再遇上下雨就踩着一脚的泥水,非常容易打滑。尤其是碰上一些上坡路和下坡路,一个不留神就可能摔倒。

  而这种事情,一旦发生在抬棺者身上,那必定是谁也不想看到的局面。更别说之后还有下葬环节,若是下着大雨,完全无法提供给墓主人一个很好的死后环境。同样也加剧了埋葬的难度,可谓十分折腾了。

  而下葬后下雨就不同了,这里的下葬后一般是指,死者入土为安后,在坟前进行最后告别的时刻。这个时候下雨,对于很多地区的人而言,看法都非常的一致,那就是好事。

  在坟前告别的时候,一切都已经料理妥当,这个时候下雨正好呼应了大家对死者不舍的心情。还有不少人认为,这个时候下雨也传达了死者的不舍。他们已经无法开口说话,只能借助天气来表达感情,这也能让后人们得到慰藉。

  当然也有说法认为,下葬后下雨也预示着,死者已经顺利的进入了轮回。他们借助落雨向后人们传递信息,让他们放心继续自己的生活,不要挂念自己。只是,这些说法的感情色彩,都有些过重了。

  比较科学的说法,支持下葬后落雨好的原因在于,国内主流的丧葬形式都是土葬。在大家夯实了墓土之后开始落雨,其实可以加固坟墓的稳定性,让它有更好的封闭效果,而这也是最为实在的效果。

  人们也愿意相信,祖先的坟墓越牢固,后代儿孙的福气就越大。从这几个角度来看,人们对下葬后下雨都是持看好态度的。再对比对待下葬前下雨的态度,可以说是非常显著的差异了。

图片.png

  发展到现在,丧葬制度如今已经改变了许多。虽然大家采用土葬的比较多,但传统的实木棺材更多的变成了骨灰盒。以前要准备很大一块宅基地,来为死者安顿后事,如今也变成了相对统一的公墓。

  到了今天,下雨是在何时,其实已经没有多大的差异了。人们思念死者,所以寄情于天气,或许这时候捎来的一道清风里,真的也有死者的不舍之情。他们无声的告诉牵挂他的人很好勿念,从此各奔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