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文达公笔记摘要》之因果故事

148、幕僚四救

宋清远先生言,昔在王坦斋先生学幕时,一友言梦游至冥司,见衣冠数十人累累入,冥王诘责良久,又累累出,各有愧恨之色。偶见一吏,似相识,而不记姓名,试揖之,亦相答。因问:“此并何人,作此形状?”吏笑曰:“君亦居幕府,其中岂无一故交耶?”曰:“仆但两次佐学幕,未入有司署也。”吏曰:“然则真不知矣。此所谓四救先生者也。”问:“四救何义?”曰:“佐幕者有相传口诀,曰:‘救生不救死,救官不救民,救大不救小,救旧不救新。’救生不救死者,死者已死,断无可救。生者尚生,又杀以抵命,是多死一人也,故宁委曲以出之。而死者衔冤与否,则非所计也。救官不救民者,上控之案,使冤得申,则官之祸福不可测。使不得申,即反坐不过军流耳。而官之枉断与否,则非所计也。救大不救小者,罪归上官,则权位重者谴愈重,且牵累必多。罪归微官,则责任轻者罚可轻,且归结较易。而小官之当罪与否,则非所计也。救旧不救新者,旧官已去,有所未了,羁留之恐不能偿。新官方来,有所委卸,强抑之尚可以办。其新官之能堪与否,则非所计也。是皆以君子之心,行忠厚长者之事,非有所求取,巧为舞文,亦非有所恩仇,私相报复。然人情百态,事变万端,原不能执一而论。苟坚持此例,则矫枉过直,顾此失彼,本造福而反造孽,本弭事而反酿事,亦往往有之。今日所鞫,即以此贻祸者。”

问:“其果报何如乎?”曰:“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夙业牵缠,因缘终凑。未来生中,不过亦遇四救先生,列诸四不救而已矣。”

俯仰之间,霍然忽醒,莫明其入梦之故,岂神明或假以告人欤?历史网(www.moulishi.com)

【译文】

宋清远先生说,以前他在王坦斋先生的门下做幕僚,曾听一位朋友说,他梦中到了阴曹地府,看见有数十位衣冠楚楚,似乎很有身份的人陆续进入阎罗殿。阎王爷对他们个个加以盘问,又加以斥责,然后又陆续退了出来。瞧他们那表情,个个面有愧悔之色,不知为了何事?这时候,来了一位冥官,似曾相识,但一时想不起叫什么名字了。他便试探着上前作揖施礼。这位冥官也还礼相答。这位朋友便指着那一班人问道:“这都是些什么人,如何落得这般狼狈?”这位冥官笑道:“先生也是身居幕府,难道他们之中你一位朋友也没有?”这位朋友说:“鄙人不才,只是两次当幕僚。所以这方面的朋友很少。”冥官说:“这么说来,你是真不知道了。这些人,就是所谓‘四救’先生。”这位朋友又问:“‘四救’是什么意思?”冥官说:“所谓‘四救’,是做幕僚的人在处理狱案时所应当熟悉的口诀。即‘救生不救死,救官不救民,救大不救小,救旧不救新’。”这位冥官接着解释说:“所谓救生不救死,那是因为死了的人毕竟死了,再也不能把他救活。而活着的人还有一条生命,如果判他杀人抵命,岂不是又白白多死一个人?所以宁可委曲求全,把他救出来。至于那死了的人冤与不冤,就不是他们所要计较的事了。所谓救官不救民,是指那些平民越级控告官府的案件,如果使上告者得以伸冤雪恨,则基层官吏的命运将陷于不测之中。如果阻碍使上告者申诉不成,即使反坐(指诬告他人,若被告的罪名不成立,诬告的人反受其罪),也不过被判充军流放而已。至于基层官吏判案是否公正合法,他们就不必过问了。所谓救大不救小,这类案子的罪责主要在上级官吏身上,倘若认真追究起来,依照法律,权势愈大的惩罚愈重,受牵连的人也愈多。如果把罪责推在小官身上,相对来讲处罚较轻,牵连的人比较少,而且容易了结。至于小官对此承受得了或承受不了,他们就不管了。所谓救旧不救新,指的是旧官已经卸任,有些狱案还没了结。如果执意留他,让他了却责任,恐怕他也难于办得周到。新官刚上任,有些事却可以借故推诿而不管,但强令他去接受办理,他也得去办,至于新官办理得了或办理不了,他们就不考虑了。这些先生们原想以君子之心,去做那忠厚长者所应该做的事。他们并非有所求而从中舞弄法律条文以行奸诈,也不是怀挟私人恩怨而从中图报复。然而,世道人情千姿百态,世事变化奇巧万端,看问题原不可死执一理。这些先生们坚持‘四救’,未免矫枉过正,顾此失彼,本来想造福,结果造了孽。本来想息事宁人,反而招惹是非。这种情况,也往往发生过。今天被阎王爷提审的这些先生们,就是因为生前坚持‘四救’的原则惹下的麻烦。”

这位朋友又问:“那么,他们这些人将受到怎样的报应?”冥官说:“常言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夙业牵缠,因缘果报,最终必将凑合。这些先生们在未来的一生中,必然也会叫他们遇上一些‘四救’先生,而他们则被列入‘四不救’的行列中。”

这位朋友与冥官谈兴正浓,忽然之间却从梦中惊醒。他回味无穷,不知道为什么自己会做了这样的梦?他想,难道是神明想借助于他的嘴巴,把这“四救”、“四不救’的道理讲给世人听吗?

民族简史 姓氏起源 二十四史